遵義記憶中的女紅軍
陳守剛 楊曉春 著
第一章:挺進黔北 女紅軍猴場洗塵迎新春
1934年紅都瑞金的秋天與往年相比,少有了往年金秋的喜悅氣氛,卻多了幾分沉重的心情。因為從黎川戰役開始到廣昌戰役,已經宣告紅軍對蔣介石第五次反“圍剿”的失利。蔣介石的軍隊長驅直入,開始向中央根據地的中心區域大舉進犯。在得到蔣介石“鐵桶計劃”的秘密情報后,紅軍不得不在倉促中被迫作出戰略大轉移的決定。
1935年10月10日,秋高氣爽,晴空萬里,天上沒有半絲云朵,鳥兒在高空中歡快盤旋,不時發出一兩聲響亮的鳴叫。風也沒有了以往的溫潤,悄無聲息地攪動著干燥的空氣。中央紅軍軍委縱隊決定于這一天開拔轉移。在各個路口、街道,在院落的墻里墻外,男男女女老老少少,話語中透著激勵、依戀,走的人、留下的人都在握手、擁抱,相互祝福,許多人在告別中擦著眼淚,言談中流露著惋惜,畢竟與這座城市、這片土地的情感太深厚了??墒?,誰也沒有把這看作是與紅都瑞金最后的告別!
瑞金的紅色女戰士們把所有的離愁別緒都暫時拋在了腦后,她們很興奮地來到馬道口村外的一個交叉路口集合,從她們的臉上不難看出那種如愿以償的喜悅。因為在走與留的過程中,她們經歷了苦苦的等待,她們是從許多女紅軍中挑選出來的,政治上絕對可靠、體質合格、能做戰地宣傳工作、有群眾工作經驗,是她們跟隨中央主力轉移的主要條件。還有許多女紅軍留在了蘇區,繼續堅持游擊戰爭。雖然,無論是走是留,女紅軍們都難以料定今后的前途。但是,能隨紅軍主力遠征,卻是大多數女紅軍的熱切期盼。
確定隨軍轉移的30位女紅軍的軍裝還沒有發下來,還穿著普通老百姓的衣服,但她們確實從這一天起已正式成為紅軍突圍遠征隊伍中的一員。她們的行裝很少,因為中央有紀律,只許帶15斤重的東西,其中包括換洗的衣服和一些日用品,部隊給她們每人發放了糧食和配發了一只大搪瓷缸子,里面塞著毛巾和牙刷。女人們把搪瓷缸子掛在腰間,成了一種標志性的物品。
和這些女紅軍一同集合準備出發的,還有五十八歲的徐特立,五十四歲的中央政府秘書長謝覺哉,中國共產黨的另一位創始人四十八歲的董必武。因為他們的年紀較大,中央給他們每人配備了一匹馬。徐老的馬是一匹黑馬良駒,在集合的隊伍里很是威武。那是當徐特立向被留下的瞿秋白辭行之時,正在重病中的瞿秋白換給他的,并囑咐自己身強力壯的馬夫一路上要好生照顧徐老。
紅色女戰士們目送著一隊隊紅軍戰士,著裝整齊、步伐矯健地從身旁走過。蘇區根據地的人民和開拔的戰士們所得到的信息基本差不多,他們以為紅軍只不過是去稍遠的地方打一場大仗,開辟更大的根據地,然后會很快回到已經很有感情的蘇區瑞金。所以,像往常一樣,道路兩旁陸續站滿了從四面八方趕來的蘇區群眾,為他們的親屬和那些曾經幫助過他們的紅軍干部戰士道別送行。兒童團員們和老大娘們不時地把草鞋、毛巾和一些干糧塞進紅軍的背包里……
紅軍一離開根據地,就像水上的浮萍一樣,部隊只有一個勁的往前沖,經過一個多月的浴血奮戰,戰士們真正感受到了沒有根據地作依托,沒有根據地的老百姓作靠山的痛苦,每突破一道封鎖線,部隊都有大量的減員,傷員無處安置,重傷員在治療條件極差的狀況下白白地等死,部隊得不到補給,士氣在一點點的受到磨損、消耗。尤其是到達突破第四道封鎖線的湘江邊上,紅一、三、五、八、九軍團在新圩、光華鋪、腳山鋪、水車壩、界首一帶與國民黨軍進行了七天七夜的史上最慘烈的阻擊拼殺,紅軍才得以突破敵人設置的第四道封鎖線,渡過了湘江。但部隊已從8.68萬人銳減至3萬多人,真是在浴火中重生。紅五軍團三十四師師長陳樹湘帶領全師6000將士打完阻擊戰,率領不到1000人的部隊翻越海拔1900米的寶蓋山,計劃從鳳凰嘴強渡湘江,遭到桂軍43、44兩師的猛烈阻擊,只得返回搶渡牯子江與數倍于己的敵人決戰,師長陳樹湘受傷被俘后,從受傷的腹腔里摳出腸子絞斷自殺,最后全師壯烈殉國,譜寫了紅軍史上最悲壯的一頁。此時的湘江兩岸,尸橫遍野,血流成河;湘江之上,到處飄浮著文件,隨處是遺棄的機器,江面上到處是殘肢、斷臂,殷紅的鮮血將碧綠的湘水染成了“赤河”,河水散發出一股濃烈的血腥味,其場面慘不忍睹,紅軍的精神遭受到空前的打擊,廣大指戰員的不滿情緒達到了頂點,紅軍的戰斗力和斗志也遭受到極大的削弱。
1996年初,時任中央軍委副主席兼國防部長的遲浩田專程前往廣西興安縣,參加突破湘江烈士紀念園的落成典禮,向數萬名革命先烈表示哀悼,并對湘江戰役作了如是評價:
“湘江之戰是紅軍長征經歷的第一場惡戰和損失最大的一場血戰,堪稱中國革命歷史上最為悲壯的戰例之一。1934年10月,紅軍經過苦戰突破國民黨軍三道封鎖線后,蔣介石察覺紅軍西進的企圖,極為恐慌,急調30萬大軍,分成三路,前堵后追,企圖消滅紅軍于湘江東岸。在生死存亡的危急關頭,紅軍指戰員以無比英勇的獻身精神,同數倍優勢于己的敵軍展開殊死拼搏,經過7天的浴血奮戰,終于突破敵軍重兵設防的第四道封鎖線,保護中央和軍委領導機關安全渡過湘江,粉碎了蔣介石圍殲紅軍的企圖。在戰斗中,數萬名烈士的鮮血染紅了湘江兩岸,在中國革命史上留下極為悲壯的一頁。”
按最高軍事指揮博古、李德的原計劃,要從南線突破粵軍的封鎖線,到湘西去會合紅二、六軍團,創建新的根據地。但是,蔣介石已經判明了紅軍的意圖,在湖南城步、新寧、通道、綏寧、靖縣、武崗、芷江、黔陽、洪江等地區續集25萬重兵構筑雕堡線,布置拉網式圍追堵截,在飛機的轟炸下,強力阻止紅軍這一意圖的實現,企圖將紅軍消滅在去湘西的途中……
經過二個月的突圍和艱難行軍,紅軍于12月11日占領湖南通道縣城。12日,中央臨時決定在這里召開部分領導人的緊急會議,史稱“通道會議”。
會上,大多數人贊同毛澤東的主張,暫時放棄與二、六軍團會合的原定意圖,轉兵貴州,為紅軍保存實力找到了一條“通道”。但由于中央領導層中意見不統一,故未能對戰略轉移的大方向作出最后的決斷。
1934年12月15日,紅軍到達貴州的黎平縣城,部隊暫時甩開了蔣介石主力和湘軍的堵截,有了兩個月來難得的一點休整時間。中央于12月18日,在縣城二郎坡胡榮順店鋪(今翹街中央二郎坡52號)召開長征以來的第一次政治局會議,史稱“黎平會議”。
博古、李德仍頑固地認為:“紅軍進入貴州后,已經躲避開國民黨軍的追擊,目前應向東入湘西,再向北,那里才有可能遇到最小的抵抗,實現與二、六軍團會合的原計劃。”并強調:這是共產國際的意見,不能越雷池一步。
會議經過激烈爭論,通過了《中央政治局關于戰略方針的決定》,正式決定放棄向湘西前進的計劃,改向國民黨兵力薄弱的貴州北部進軍。同時還決定對部隊進行精簡緊縮,充實作戰部隊,丟掉笨重的輜重物資,輕裝前進。
黎平會議期間,周恩來與張聞天、博古商議成立了一個紅軍史上最為特殊的連隊——干部休養連。
女紅軍們最初踏上征途的時候,心情是異常激動的,一路笑聲,在跨越溝溝坎坎時也是步伐輕盈。但經過幾天的行軍,背著沉重的行李在敵人的炮火中穿行,腳上全打起了血泡,全身酸痛疲憊,傷員一天比一天增多,部隊減員一天比一天嚴重,她們的精力在一點點下降,心情也一天比一天沉重起來。在突破敵人第四道封鎖線中,她們與所有紅軍一樣,不顧一切沖過湘江,她們看到生龍活虎的戰士一個個倒下,紅色戰士的血染紅了湘江,女人們的心受到了強烈的刺激,她們那慈母般的心也在滴血!
(未完待續)
(來源:遵義市愛國擁軍促進會催公眾號)